如何看小米造车
2月19日,《晚点LatePost》率先曝料,称小米已确定造车,致使当天小米股价涨幅6.42%。
行业为之震动。
2月21日,小米集团对外发布公告,核心的措辞是:“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这则“暧昧”的公告,并没有打消外界的疑虑,反而给人一种“坐实”的感觉。
此时此刻,小米造车无疑已成为汽车、科技和互联网三圈备受瞩目的话题,一些主要的疑问包括:
-
小米造车是真的吗?
-
小米如果造车,动机是什么?
-
小米会怎么切入智能电动车赛道,胜算几何?
-
小米造车会带来哪些影响?
这篇文章,试图部分解答上述问题。
一
关于小米造车的可能性,我们的观点是可能性非常大。
或者说,我们对这个消息,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如果说有意外的话,则是小米造车还不够果决。
此外,这个声明几乎不能被解读为“欲盖弥彰”,而是诚实地告知公众:“小米集团正在调研造车事宜。”
唯一的一个“不确定性”,是尚未到“正式立项”阶段。
问题是,预研的内容包含哪一些?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到“正式立项”阶段? 这些都给小米造车事宜,在公告方面留下了腾挪和想象的空间。
有一点可以确定,即小米造车依然没有进入到工程开发阶段,因为还没有看到该公司在大规模招募研发工程师。
对于汽车研发而言,前期的产品预研是非常花时间的,产品定义环节基本上决定一个车型产品的生死,这是更战略的事情,工程开发相对而言是执行环节。
当然了,我们相信在2021年的上半年,小米造车事宜将会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也就是说需要进入工程研发环节,不然在时间上恐怕是来不及了。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为何要造车?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维度看待这个问题,包括:
智能电动车赛道的吸引力;智能电动车行业和手机制造商的相关性和进入这个赛道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与小米的相关性;战略时间点的选择。
回答这几个问题,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小米造车的逻辑,也可以理解苹果、华为的造车逻辑,以及也可以预测后续OV的选择。
智能电动车,由于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数字化的作用,产品定义正在发生剧变——从原先的出行工具日渐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新一代智能终端、机器人、移动能源终端。
这将会从根本性上,重塑人类世界最重要的几个产业,包括:出行产业、物流产业、能源产业、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房地产产业。
智能电动车产品,将会在根本性上重塑人们的住宿、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式,也将会重塑城市的基础设施格局。
这样波澜壮阔的远景、如此激动人心的事业,使得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必然为之怦然心动。
雷军曾多次透露,他在18岁读过一本名为《硅谷之火》的书,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那是科技英雄改变这个世界的故事,雷军个人的愿景一直是希望用科技改变世界。
智能电动车,即将成为雷军的星辰大海。
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的相关性,甚至是替代性,是小米造车的另一个巨大的驱动因素。
我们知道,PC是人类第一代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是人类第二代智能终端,那么人类第三代智能终端是什么呢?
PC机,经历了单机时代,电话拨号上网时代和宽带上网时代,随后人们进入了PC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键鼠是主要的交互方式,大型网站和个人网站是主要的生态。
智能手机,经历了灾难性的2G拨号和WAP时代,伴随着3G和4G时代的到来,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生态相生相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屏幕触控是主要交互方式。
每一代的智能终端,都对应着自己的操作系统和交互方式,对应着相应代际的通信基础设施,以及相应代际的计算芯片,最重要的是,会形成相应的互联网应用生态。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下一代的计算是AI计算,下一代的通信是5G、6G通信,下一代的交互是语音、NLP、AR/VR,那么下一代的智能终端和应用生态是什么?
答案全部指向了智能电动车。
只有智能电动车可以同时承载下一代计算、下一代通信、下一代交互所需的所有硬件资源,包括能源、散热、计算平台、传感器、空间。
我们知道,智能手机并没有完全替代掉PC机,但让PC的价值大打折扣;同样的道理,智能汽车不会彻底替代掉智能手机,但会让智能手机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但智能汽车恐怕会完全替代掉PC机。
这样的远景,对于智能手机制造商而言,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
在PC机向智能手机过渡的过程中,联想、惠普、IBM等当初的计算机巨头没有转型成功,但苹果却成功了。
在PC时代,苹果处在舞台边缘;但在智能手机时代,苹果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最赚钱的公司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
在向智能电动车过渡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手机制造商可以“转型”成功?
智能电动车,随着底层计算和通信架构的重构,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会被彻底数字化和被软件定义。
在这个产业,原先的制造和供应链等核心能力,将会成为基础能力;决定生死的能力,将会是通信、计算和软件能力。
对于小米这样的手机制造商而言,上述能力正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同理,苹果、华为等巨头在这方面,有着更加雄厚的技术能力储备。
具备打造智能电动车的底层能力,且从智能终端的代际更迭角度看,第三代智能终端将会严重冲击智能手机在将来的运营情况。
这是小米造车的第二个重要的考虑。同样,也是苹果、华为和OV的考虑。
第三个原因,是和小米这家企业的竞争和运营情况结合在一起的。
在过去几年,美国方面将中美之间的关系从战略协作关系,重新定义为战略竞争关系,小米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华为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尤其是手机业务受到的致命的打击,导致不得不出售荣耀业务。
这使得小米在2020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和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华为在正面的巨大竞争压力消失之后,使得小米可以有余力布局智能电动车业务。
对于小米而言,布局智能电动车业务的理由非常充分:除了前述的智能电动车是第三代智能终端的重大战略意义之外,进入智能电动车产业,使得小米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有了另外一个核心能力几乎同源、规模更为庞大的智能汽车业务。
这个布局的价值在于,华为的手机业务被美国打压、甚至是关闭之后,这家公司还有其他的主营业务,对于小米而言,一旦手机业务被“做掉”,整个公司恐怕就会垮掉。
从这个角度而言,小米布局智能电动车业务的战略紧迫性甚至大于华为,小米已经被美国政府盯上了。这个逻辑用在OV上同样也成立。
二
小米造车成败几何?
这个问题,恐怕也是雷军在布局汽车业务时最关键的考虑。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将小米造车的切入方式,与竞争以及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发展节奏整合在一起,才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
小米造车的切入方式,目前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存在几种主要的方式,接下来分别分析。
小米造车的外部因素其实是清楚的,一个是整个智能电动车普及的速度,一个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比较确定的是,中国乃至全球智能电动车市场的渗透速度,都将会大幅提升且会不断地加速,背后最关键的因素是激烈的竞争。
竞争会使得市场主体向这个赛道倾注更多的资金和投放最优质的人才,通过加快核心技术产业化的时间、打造优秀的产品、扩张销售网点、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度等方式促进市场的发展。
以特斯拉为例,该公司在2020年实现了50万辆的销量,基本上彻底扭转了外界的预期,将其视为一个难以遏制的对手。
在2021年,该公司将会轻松实现100万辆的产销;在2022年,将有望实现200万辆产销;在2023年,这个数据将会是300万辆。
永远不要低估伊龙-马斯克。
鉴于智能电动车产业将会有着巨大的“网络效应”,规模是竞争的关键。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的进度,使得玩家们需要在2023年的年中进入到这个市场,否则将会丧失战略机会。
2023年,将会是苹果、华为等巨头们的车型,入场的最后时间窗口。
对于小米造车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会是特斯拉、苹果和华为。
在2023年结束的时候,特斯拉不仅有望当年卖出300万辆智能电动车,极大的概率已经实现L4级自动驾驶,并有一定的概率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
事实上,特斯拉将会成为市场上每一个玩家的主要竞争对手,如果你不能超越他,他就会定义市场发展的节奏和游戏规则。
对于小米和雷军而言,不能以静态的目光看待这个市场、产品、技术和竞争对手,这些要素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对于小米造车而言,优点和缺点一目了然。
优点包括:
1. 极好的创始人
雷军能够在与苹果、华为、三星等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本身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2. 通信、计算和软件方面卓越的能力
小米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优于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鉴于此,将可以打造出非常好的整车EE架构,在数字化方面将会带来令人震惊的体验。
3. 小米之家
截止2021年1月,小米之家的门店已经超过2000家,覆盖全国30个省270个县市。这将会是未来小米汽车销售网络的基础。
4. 小米的手机和IoT生态
这些都会赋能小米汽车的产品竞争力,比如围绕着汽车本体,开发大量的电子硬件生态,都将会显著提升竞争力。
这里简述一下小米造车可能的逻辑。
雷军在做手机的时候,核心的战略是用互联网的方式造手机,所谓互联网的方式造手机主要是要在软件方面胜出。
小米造手机的切入点是先从MIUI进入,然后再“搞机”。
在2013年,雷军在体验完特斯拉Model S并和马斯克做了两次沟通之后,对特斯拉的评价是“从智能程度看,Tesla跟其他汽车的设计思维和功能服务实现水平对比,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单机本地运算的代差表现。”
基于这样的理解,小米在2020年4月20日,斥资约4亿元投资国内车联网运营商博泰,小米首先要做汽车的MIUI。
MIUI和小米手机大获成功。但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在硬件和供应链方面的储备不足让小米受到了一次重创,在智能电动车时代,雷军也许会避过这个坑,据称,雷军近期主要的精力,是在了解汽车的供应链。
短板包括:
1.小米对汽车市场、尤其是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理解不足。这个不足,有可能会让这家公司错过最佳的进入时机。
2.自动驾驶技术没有储备。
3.硬件工程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的短板。
对于小米造车而言,进入这个市场的时间是第一关键的,一旦这个市场格局形成之后,投入再多资源都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不熟悉,缺少硬件和供应链方面的储备,小米造车又恰恰最需要时间。这是小米造车最大的挑战。
对于小米而言,如果按照正常方式招聘团队并开始正向研发,在2023年下半年推出第一个车型已经是奇迹了,但这种操作方式是必死无疑的。
对于雷军而言,小米如果还想抓住造车的战机,代工和收购都是必选项。
一个必须要澄清的误区是,哪怕是代工,自己的工程研发、工艺研发能力也是必备的,甚至是要比自建工厂更强悍,苹果和华为的模式已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收购和代工双管齐下,雷军的小米也许可望在2022年结束的时候,推出第一个车型,为自己多增加一次出牌的机会,作为不得不付出的学习成本;在2023年,需要推出多个车型进入“决战阶段”。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559亿元。
对于小米而言,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把汽车产品推向市场,是当下的第一重要的战略事项。
这不仅仅是小米的问题,也是接下来任何一个试图进军智能电动车赛道的企业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三
小米造车的新闻,或者说小米造车这个即将出现的事情,无疑会给这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并有助于促使产业决策者达成一些共识。
小米造车,将会让一些市场参与主体,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科技公司,深度思考一些事情。
这些事情包括:智能电动车产品本质,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打造这些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正在发生怎么的变化?
另外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智能电动车的普及节奏,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米造车事宜,结合此前苹果、华为的汽车业务布局,基本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智能电动车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成为智能终端,并且会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汽车产品的数字化战争将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智能电动车所需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与智能相结合的核心能力。
当这个判断逐步成为共识之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传统车企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将会大幅提速。
另一方面,更多的科技公司会考虑进入这个赛道,一些潜在的名字包括OV、阿里、Alphabet等。
当然了,切入的方式非常关键,需要以资金换时间。
这些思考和一些共识,一方面会让新进入者加快节奏;另一方面,会让赛道上原有的参与者舍命狂奔。
毫无疑问,智能电动车的普及速度将会大幅度提速。
基于此,另一个可以预料到的趋势是,在接下来,智能电动车产业的人才大战将会再次爆发。
传统车企将会冲向科技公司抢夺数字化人才,科技公司则会冲向传统车企抢夺硬件工程、制造、供应链等相关的人才。
对于一些现阶段状况不佳的初创企业,挺住意味着一切,也许还将会迎来一个机会,看看是否有被并购的可能。
智能电动车赛道,将征尘四起。
总结
当中国的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逐步趋向激烈之际,真正有实力的选手将会脱颖而出,对于中国本土的智能电动车产业而言,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有一点尤其需要引发关注,对于中国本土智能电动车产业而言,竞争越激烈,战斗打响得越早,越有利于这些企业打磨好自身的能力,代表中国企业,迎接来自全球范围之内的“国别大战”。